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正文

照朗之山 平和之水 ——云照平山水画赏析

杨东志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每每读到宋人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这一诗句,笔者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云照平,想起云照平的山水画。

  云照平先生的画作大气磅礴、苍劲雄浑。尤其擅长山水画的创作。

云照平

  清人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题画山水》说:“天地浑稻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这就是说作为一个画家,要想将大自然中的山石、草木、云雾、棚寮等等复杂纷纭的景物,用画笔缩小而表现在一个画面上,进而成为优美的绘画艺术作品,如不反复推敲、精心思考,就会形成“秩序混杂、凌乱不堪”的局面。而云照平先生在作画之前,总是先将自己所要画出来的若干景物,系统思考,选准主题,决定取舍,再精心组织,反复琢磨,合理布局,然后才去落笔作画。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构图主要包括立意、取舍、主题、亮点、留白、比例、造势、明暗。对此必须心知肚明,成竹在胸。”经认真比对,笔者发现,云照平先生的山水画构图有两个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和“散点透视规律”。

  所谓“对立统一规律”,主要体现在他作品本身的“主”与“次”、“呼”与“应”、“虚”与“实”、“疏”与“密”、“开”与“合”、“藏”与“露”、“节”与“韵”等关系上。归纳起来,即:要主次分明,不要喧宾夺主;要有呼有应,不要气脉壅塞;要虚实相生,不要缺乏“活眼”;要跌宕起伏,忌整齐划一;要富有内涵,忌一览无余;要张合相依,忌张而不合;要有节有韵,忌平铺直叙。你看,云照平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就是这样,大小适宜、张合有度、疏密结合、浓淡变化,整体上又有一定的规律。

  所谓“散点透视规律”,也叫“移动透视规律”。所谓“散点透视”,就是移动着立足点、改变着角度来观察。所以,它基本不受什么“视域”的限制。在这方面,云照平先生“师之古人”,追求诸如“高远”、“深远”、“平远”,而且是综合运用的。这个所谓的“三远”,也就是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所说的:“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你看,云照平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就是这样,可谓“高远”有致,“深远”可视,“平远”可达,且有主有次,层次分明。

云照平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国画的用笔方法与书法的用笔大同小异,甚至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国画的用笔,主要就是用“线”,线是国画中最根本的造型手段。石涛也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线条笔墨所具有的这种写意抒情性,是由于国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使线条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作为著名国画家,云照平先生在“运笔”的过程中,融入个人思想、感情、情绪、意趣,使得其国画中的线条产生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进而也表现出人的审美心灵、人格、气质和理想。为了达到“造形立意”之效果,他在运笔时注重均匀用力,笔笔送到;在行笔时折转无角,圆润而有力气。可谓“含蓄而有回旋,沉稳而有重量”。同时,他还注重做到适时而变,无论中锋、侧锋、逆锋亦或顺锋,都会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你看,云照平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就是这样,既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既前跟后随,又气势连贯。

  清初著名画家原济和尚(亦即石涛)于《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中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对于墨色的变化,古人既有所谓“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又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但不论是那一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云照平先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他的山水画用墨首先是“厚重”,给人以厚重而不轻薄的感觉。其次就是“透明”,做到不浑浊,不僵滞,层次清楚。其三是“丰富”,力求墨色多变,层次丰富。云照平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就是这样,用墨既有变化,又有韵味,并以巧妙的用墨,充分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

云照平

  “气韵丰硕”是云照平先生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清代著名画家唐志契曾经这样说过:“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气有笔气、墨气、色气,运用活泼,自然生动。烟润不过点墨无痕迹,皴法不生涩而已。”故而,云照平先生认为:创作一幅山水画,不但要有一个好的“构图”,而且还要有美的“意境”,因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如果一幅山水画不能给观赏者留下联想的余地,让观赏者受到情绪感染,并引起一定共鸣,进而感受到山水画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境外之味”,就算不得是“有意境”。

  云照平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大多都是从写生而来,即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也。所以,他画作中诸如山峦、崖壁、树石、川河、花草,远近距离态势形成,个个都有讲究,处处都合情理。这样一来,自然就在有意无意中产生了“气韵”。也许,正是由于云照平先生的山水画“以景胜之”——注重写实,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自身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无我之境”;“以意胜之”——注重情感表达,突出个性和情致,在“形”上要求“像与不不像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同时,他注重“意境结合”,做到了“感情”与“形象”的高度结合,进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协调”、“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他的山水画作品,无不如此。云照平先生的山水画因为有了“气韵”,所以也就有了“灵性”。

  综观云照平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可谓大气磅礴、灵动飘逸、意韵深邃、诗意盎然。故而,颇受读者和收藏者的喜爱。

作者简介

  杨东志,河南鹿邑人。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作家、诗人。北京大学、香港高等教育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中国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世界艺术家实业家联合会副会长、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书画名家理事会副理事长、世界华商联合会书画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书法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协会副秘书长,系人民文艺家协会、中国诗书画印研究院、澳门书画联谊会、中国毛体书协河北分会顾问。著有《乡雨村风》等20余本书,有书画艺术评论文章200余篇散见报刊杂志与各大网站,曾获省级以上大奖60余次;作品先后被英国皇家图书馆、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并被多种版本的书籍、选刊转载。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等权威辞书。

华夏人物网-展华夏人物风采,传中华文化神韵!本站以原创内容为主,部分文章,图片由网友提供或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交流与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 Copyright Powered by 人物网 · 人物百科 .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11005号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76267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QQ交谈

邮箱: 99773608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