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专访 正文

走近王德印

杨东志 .

  诗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语见唐人虞世南《蝉》一诗)。在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王德印,绝对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之所以声名显赫,乃是因为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近王德印。

背诵《老三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见见宋人苏轼《和董传留别》一诗)。王德印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城关镇仁让街。这条“仁让街”,可不是浪得虚名。据《鹿邑县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王尧日在朝为官,老家因建房,与当地的一个富户发生纠纷,诉至县衙。王老爷子为了“保险”起见,便捎信给儿子王尧日,意思是想让他给县令打个“招呼”,关照一下。王尧日收到家书之后,立即赋诗一首,作为回音:“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世上不见秦始皇”。王家见信,便将墙基向后移动三尺。对方见王家作为朝廷大员,尚且谦虚礼让,就也将自家地皮让出三尺。这样一来,双方空出来的地方,就形成了一条街。后来,人们便将此处称之为“仁让街”。但是,王德印因家中失火,无处居住,便随父母到城东南的刘自然村姥娘家生活。自此,他便由“城市居民”变成了“农民户口”。遭受厄运的家庭,自然更加贫困。王德印也为此数度“失学”。后来,他报考了“管吃管住”的洛阳“红领巾钢厂”,也就是“工人技术学校”,才勉强算得上是“文化人”了。后来,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他还成了一名光荣的“耕读教师”,而且还被评为了县级“模范耕读教师”。

  但是,后来王德印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优异的口头表达能力被大队党支部书记刘清海发现,让他离开讲台,出任大队治安主任。几年后,他又被公社任命为大队(即现在的行政村的前身)党支部书记。此时,王德印还在“弱冠”之年。

  一年后,王德印又以“加强财贸队伍建设”名义,被选拔到太清公社供销社工作。不久,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鉴于王德印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被公社(即今乡、镇的前身)党委书记赵俊领抽调到太清公社办公室工作。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初,鹿邑掀起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并有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的说法。由于王德印不但能背诵数百条“毛主席语录”,而且能够活学活用,立竿见影,所以他先后被评为县、地、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因为王德印自幼好学,并十分聪明,虽然不能说“一见成诵”,却也是“一目十行”。就是因为他的这样一个“特长”,借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机遇”,使他梦一般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一天上午十一时许,公社副书记米文玉问王德印道:“听说你会背诵《老三篇》?”王德印如实回答:“会不全。只能背两篇半——其中《愚公移山》才背会一半。”米文玉书记说:“你别急着吃饭了,先去背,等背会了再吃。我知道你的水平。”

  原来,公社接到县里通知:每个公社要选派三个人,参加“全县背诵毛主席著作大赛”,内容以《老三篇》为主。

  所谓《老三篇》,是由毛泽东同志所写的三篇短文(讲话稿),即:《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均出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毛泽东选集》。其中《纪念白求恩》990字,《为人民服务》765字,《愚公移山》1609字,总计3364字。要背会这些文章,对于王德印来说,可以说是“篦子上抓窝窝——手到擒来”。

  当天下午,王德印就按照会议通知,到达比赛地点。第二天比赛时,他熟练、完整地把《老三篇》背诵了下来。而且,他还是当时当场全县唯一的能够全文背诵《老三篇》的人。

  在比赛场上,王德印的“朗朗上口”,王德印的“滚瓜流水”,王德印的“声情并茂”,既震惊了广大听众,也震惊了参赛人员;既打动了台上的各位评委,也打动了在场的几个领导。所以,当他《愚公移山》最后一句:“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一定会失败”一落音,全场便掌声雷动,欢声齐鸣,且经久不息。

鲤鱼跃龙门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语见宋人苏轼《和董传留别》一诗)。正是由于这次背诵毛主席著作”比赛,王德印成了全县的“知名人士”。只要认识他的人,见了他都要竖一竖“大拇哥”;没能与之“谋面”的人,王德印的大名也“如雷贯耳”。

  一天下午,王德印正在他分包的大崔大队帮助抗旱抢种小麦,“泥腿两半截”的他突然看见公社通讯员骑着自行车过来了:“老王,快别干了。县委组织部通知,让你明天上午九点,带着行李过去一趟。”于是,王德印便洗了洗手脸,立即赶回公社。他走进公社书记李怀堂的办公室,一脸茫然地问道:“李书记,县委组织部找我做什么呢?”李怀堂书记略有所思后,微笑着回答道:“我也不是太清楚。反正应该是好事。”

  第二天上午九点,王德印准时赶到县委组织部。在一个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他走进了部长杨振声的办公室。李部长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说:“县化肥厂出了一个大事故,派去的工作组几个月都没有处理掉。现在组织上经过研究,决定让你过去帮助工作。如果你处理好了,那就把你留在那里做党委书记。”王德印一听,心里一阵忐忑,可谓喜忧交加。喜的是自己受到了组织的重用,有了“出人头地”的机遇;忧的是自己不懂化工,且能力有限,害怕做不好工作,辜负了组织的期望。于是,他近乎嗫嚅着说道:“那……我试一试吧。”

  翌日,王德印便背着行李卷,带着脸盆牙具,兴致勃勃地“走马上任”了。他上任伊始,便深入职工群众,调查研究,很快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然后,他搅动脑汁,制定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谋划“一招致胜”的工作办法。结果,这个“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于是,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地方国营鹿邑县化肥厂的党委书记。接下来,他带领化肥厂全体干部职工,“大干苦干加巧干”,仅用了短短的一年时间,就让这个地方国营鹿邑县化肥厂,从亏损落后走进了“全国先进”行列。你看,这是不是“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王德印又被组织调任为贾滩人民公社(今贾滩镇)党委书记,且一干就是四年。四年中,他切实响应、认真落实“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唯独没有他自己。那时候,王德印虽然身为公社党委书记,但却仍然是农民身份;他的妻子刘玉兰也在贾滩公社工作,同样也是农村户口。有一次,县里分配给贾滩公社一个“农转非”(即“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俗称“商品粮”)指标,党委一班人知道王德印的情况,都劝说王德印先用这个指标解决“个人问题”。可是,王德印却婉言谢绝道:“我是贾滩人民的书记,也是人民的公仆。这个‘农转非’指标,是上级分给贾滩人民的,我本人不能要,我妻子更不能要。”最后,经过集体讨论研究,把这个“农转非”指标给了在公社食堂打杂的农民孙玉田。王德印的所作所为,被贾滩的人民群众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在他离开贾滩时,许多群众都恋恋不舍,含泪相送。一个老大爷由衷地对他说:“您是我们的好书记。”其间,他曾经写过两首打油诗。其一:“我当书记在贾滩,任劳任怨挑重担。带领群众学大寨,为的群众有吃穿。只要人民日子好,哪怕累死也心甘”。其二:“组织让我当书记,我当书记为人民。心中只有老百姓,没有自己和亲人。生为党来死为民,贪污受贿是罪人。遵纪守法拼命干,党和人民都欢欣”。

一封建议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荣”(语见唐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1975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南方,了解到浙江存在突出问题,特别是“造反派”在各地“突击发展党员、突击提拔干部”的问题,以及“派性”、“武斗”问题,及其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当年初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政治局日常工作,并且在周恩来病重治疗期间主持国务院工作,邓小平以毛泽东“三项指示”(即:“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为纲,提出了一系列摆脱动乱,扭转局势的方针、政策。其中就包括正确处理“双突干部”问题,要求:凡是突击提拔的干部,全部回到原单位、原岗位抓革命、促生产。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领导的支持。

  按说,王德印算不得“双突”干部,一是他入党早在“文革”之前,二是他系“逐级提拔”。但是,当时的人们已经习惯于“落实‘最高指示’不过夜、落实‘最高指示’不走样”,更喜欢“一刀切”,所以王德印也被“一刀切”,成了所谓的“双突干部”,并“按照规定”,回到了他原来的单位——太清公社供销社。当然,还是普通的营业员。干什么工作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不当书记干饭馆,腰束水裙端托盘。炸油条来熬稀饭,单日逢集街头站。烧火扫地啥都干,能上能下是好汉。”

  由此可见,王德印从“公社书记”到“营业员”,既没有抱怨,也没有埋怨;既没有失魂,也没有落魄。因为他是一个有胸怀、有格局、有肚量、有雅量的男子汉,也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责任心极强的人。被“撤职”后的王德印,仍然一如既往,热爱学习,热爱实践,热爱探索,热爱调查研究。不久,他便根据自己掌握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亲身实践,撰写了一篇“调查报告”。文章列举了供销系统的经营优势、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发展供销事业的意见与建议。可谓之“有根有据、切合实际、简便实用、易于操作”。他经过反复修改后,便以书信的形式,贴上邮票,寄给了县供销社主任王藏珠。

  当时,鹿邑县供销系统经济效益极低,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亏损”。作为县社主任的王藏珠,正在处心积虑地想改变这一不良状况,但又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他在接到王德印的这封“信”之后,一连看了三遍。第二天刚上班,他就去县委组织部查阅王德印的档案。在王德印的档案中,没有一个“不”字。于是,他就去找相关领导,组织部的五位正副部长,他一连找了三位,最后由时任县委书记的王振洲“拍板”,他又力排众议,很快任命王德印为王皮溜公社供销社主任。此举充分体现了王藏珠主任的爱才之心。王德印也不失所望,仅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他就将这个全县供销系统的“老大难”单位,扭亏为盈,确确实实地令人震惊。有人说王德印“一张纸条换了个供销社主任”,但只有王德印自己明白:“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

两千棵杨树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语见宋人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诗)。王德印从贾滩公社回到太清供销社时,月薪只有30元,一家六口人的吃穿用度,几乎全靠家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1979年,中国开始有了“万元户”的说法。“万元户”的出现,可以说是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当时,党和政府提出“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在农村,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一些农户靠埋头苦干,加上懂技术善经营,迅速成为农村致富的“尖子”。在城镇,企业实行层层承包,按劳分配。一批接一批的城里人或迫于生计的压力,或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纷纷“下海”,从事个体工商业或者开公司。也就是说,无论农村或城镇,一家人的总收入能够达到一万元,就称之为“万元户”,有的地方还可以受到党和政府的嘉奖和表彰。在那个年代,“万元户”是十分了得的人家。因为当时的米价每斤0.14元,肉价每斤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所以,1万元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了。

  所以,这时候的王德印,也非常想成为“万元户”,以便给四邻八家带一个“发家致富”的好头。正在他苦思冥想找不到门路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了当年在贾滩工作时梁庄大队(即现在的行政村)的小刘庄,村子周围栽有几百棵泡桐树,后来卖了不少钱。加之又有“要想富,先栽树”的古训——“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他下决心种植一千棵杨树,借以实现梦想。刚开始,有人笑话他树没有地方栽,可他心里有数,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垦“四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谁开垦,谁受益”。所以,他就在“四荒”上做文章,一下子栽种了2100棵“速生杨”,比原计划的1000棵,翻了一番还多。

  杨树栽种上了,接下来便是管护。浇水没有水源,他就自己打土井。施肥买不起化肥,他便瞄上了大队学校。他找到村支书,说:“我出两千元改造学校的两个厕所,前提是厕所必须由我打扫。我要人粪尿。”那时候,当地的农民种地已经基本不再使用农家肥,而改用化肥和磷肥,加之学校的两个厕所年久失修,颓垣断壁,早该修葺,苦于没钱。所以,村支书不假思索,便满口答应,并立即安排学校校长全力配合。厕所建好以后,王德印每星期过去打扫一次。他先用大铁勺从池子里把人粪尿搲出来,倒进一个塑料桶里,再提着倒进架子车上的大铁桶里,装满后拉到林地里,然后再一勺一勺倒在一棵棵小树的根部。王德印身子单薄,个子矮小,用塑料桶往大铁桶里装时,常常会溅得浑身上下都是屎尿,甚至连脸上、嘴里都不乏秽物。干完活之后,即使用肥皂、香皂反复冲洗,但仍然是臭气冲天。不要说妻子儿女受不了,就连他自己也常常自惭形秽。刚开始,他干完活老是干呕,半天吃不下饭,后来才慢慢习惯了。为了不影响家人们吃饭,他都是一个人端上碗跑得远远地。一个刚刚从公社书记岗位上下来的人能够这样不怕脏不怕累,令人瞠目结舌,扼腕兴叹。

  就这样,年复一年,王德印种植的幼小杨树苗,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看上去就像是一道绿色的屏障,严严地遮住了村庄。路人看见这么多的大树,肯定都不会相信它竟是一个人的。邻居刘金章,在王德印刚开始栽树时,曾说王德印是“光棍心,饿死狗”。直到这时,方才搂着大树说:“王德印吃肉喝酒,咱喝凉水都不亏。虽然咱是庄稼人,但却没有王德印能吃苦。先吃苦后享福,这事才自然。”

  副县长陈万敏知道后,专门带着周口地区(市)林业局的领导前往参观考察。陈万敏抚摸着一棵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大树,激动地说:“王德印当官是一个好领导,当民是一个高级社员。”

  就是靠着这些树,王德印跨入了“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之列。为此,王德印曾兴奋地在日记里写道:“为了致富栽杨树,幼苗成长靠管护。拉粪挑尿近十年,手捧钞票笑不住。”

退休不褪色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语见唐人杜甫《不见》一诗)。王德印退休后,不久便发现自己不是那种会“享清福”的人,闲做家中,百无聊赖。

  有一天,王德印在家收拾东西时,发现了一本有关法律的书籍。于是,他便顺手翻看起来。谁知一看之下,便丢不掉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书,还不到一个星期,他就一字不拉地看完了,而且颇有心得,深有体会。随之,他便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悄悄地“爱”上了它。

  就在这个时候,王德印的一个朋友来家串门,见他正捧着一部《宪法通解》看得津津有味,就问他道:“你怎么看起法律方面的书来了”?他不无自嘲地回答:“最近我好像是爱上了它。”朋友见状,便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那你干脆就去考律师吧,反正退休了,也没事干。还能多少挣几个贴补家用。”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位朋友一走,他便急不可耐地朝新华书店奔去。回来时,抱了一大摞法律方面的书籍。

  王德印两个在法院工作的朋友,听说他在学法律、考律师,也纷纷鼓励他:“你的记忆力、理解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都是那么强,肯定可以的。”

  本人热爱,朋友鼓励,使得王德印信心倍增。接下来的他,闭门不出,废寝忘食,抱着法律看条款,捧着书籍找案例,加快消化,加速理解。法院的朋友开庭公开审理时,他也去旁听,借以学习律师答辩经验。继而,他又参加了中华律师函授班的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满足,所以就拜安徽亳州的高级律师李绍鼎为师,成为其“关门弟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久,国家相关部门举行“法律工作者”考试,王德印“一举成名”,获得了“法律工作者”资格,并由国家司法部颁发了证书。有一次,王德印偶遇一个好心的领导,这个领导不无关心地告诉他:“我可以帮你办一个《律师证》。”王德印说:“谢谢您的好意。干这一行,不是凭‘本’,而是凭‘水’。不是考试所得我不要。”

  王德印取得“法律工作者”这一证件后,随即成立了“鹿邑县司法局法律服务所”。在具体工作中,他边学习,边实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以人为本”,而不以“经济效益”为主。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用法律为人民服务”。所以,所里每次有了“法律援助”案件,他都积极主动报名争取。三十多年来,他不止一次地为家庭贫困的案件当事人垫支过起诉费、诉讼费、执行费,还无数次为离城较远的农民当事人安排食宿。为此,他被一些当事人称之为“良心律师”、“自家律师”。

  “铁嘴扶正义,金笔触邪恶”。在王德印所代理的案件中,胜诉率高达90%以上。为此,他先后收到“感谢信”上百封、锦旗近百面。“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2021年7月的一天上午,王德印和宋金中、李显德等人去上清湖附近办事,路上遇见几个正在闲聊的妇女。其中一个中年妇女看见王德印,立即起身向她的伙伴们介绍说:“这就是咱们县最好的律师王德印。”

  王德印今虽已界“杖朝之年”,但仍继续活跃在法律战线上。鉴于他在业内的成就与影响,先后被聘为安徽省吗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律顾问,安徽省修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讲师、法律顾问,鹿邑县联播文化古典艺术中心讲师、法律顾问,鹿邑县今娜罗传媒有限公司法律顾问,河南省周口市诚信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常年法律顾问。为此,有人写诗赞之曰:“法律服务四十春,依法办案凭良心。不畏权势不为钱,风风火火数十年。年过八十不服老,司法路上继续跑。只求排忧解人难,不管报酬多与少。”……

一百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语见宋人汪洙之《神童诗》)。王德印自幼就颇有志气,闻名乡里。他七岁时就立志要“好好读书,改变命运”。老师问他:“王德印你长大后想干啥?”王德印脱口而出:“当诗人。”

  王德印的朋友都知道,现在的王德印,家里存有许许多多的新衣服,仅裤子就有足足的一百多条。

  其实,他的朋友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王德印之所以购买那么多的裤子,事出有因。

  那一年,他被河南洛阳“红领巾钢厂”创办的“耕读学校”录取,虽然学校管吃管住,但报到的时候总要有一身“能见得人”的衣服吧?可是,家庭贫困的他,还真的就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唯一的一条裤子,还是补丁摞补丁,甚至“露屁股”。这时候,他突然想起母亲曾经在无意中告诉他说:“你X X(一个血缘关系最近的亲戚)有好几条新裤子,这年月也不知道打哪弄来的。”于是,他便想着找这位最亲的人商量商量,借一条过来穿穿。接下来,他没有告诉父母,便一个人偷偷来到这位亲戚家,并且吞吞吐吐却又充满希望地说明了来意。谁知道这位亲人一听,竟然一口回绝了。当时,王德印是含着眼泪走出这位亲戚家大门的。在路上,他便暗暗发誓:“等我有钱了,一定要买一百条裤子让你看看!”为此,他在日记上写道:“洛阳上学裤子烂,借衣亲戚门前站。心愿未果泪满面,誓将贫穷来改变。”

  可是,这一心愿,竟然一连四十多年都没能达成。这是因为,他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时,没有钱;他当公社供销社营业员时,没有钱;他当化肥厂党委书记时,没有钱;他当公社党委书记时,没有钱;他当公社供销社主任时,还是没有钱。所以,他要“买一百条裤子”的愿望,一拖就是四、五十年。后来,他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有了一定收入,再加上退休工资,慢慢有了节余。有了钱,他便决定去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老伴也很理解他、支持他,所以两个人无论是出差旅游,亦或上街闲逛,只要发现有“看得上眼”的衣服,尤其是裤子,不论贵贱,也不管需要不需要、穿着穿不着,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王德印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朋友说:“不是吹牛,我是鹿邑县有史以来衣服最多的一位平民百姓”。

  “一百条裤子”,不仅是王德印的“执念”,还是王德印的“理想”,也是王德印的“愿望”,更是王德印的“志气”。他在日记里是这样写的:“过去家贫没衣穿,借裤不成哭半天。现在有钱买衣服,一数竟有一百三。”

  老子说:“损有余而补不足”。王德印就是这样,常常慷慨解囊,把自己多余的衣服送给有需要而没钱买的人,仅东关残疾人周克成,就先后给了他9件衣裤。王德印曾不无感慨地说:“精彩的人生源于梦想。人因梦想而伟大,人因学习而改变,人因行动而圆梦,人因感恩而成功。”

国学“土专家”

  鹿邑是老子故里。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闻名全球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也是“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古今中外十大作家”之首。他的一部《道德经》,五千余言,虽短小精悍,却涵天覆地。著名作家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就不懂中国文化。”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则说:“《道德经》是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直至今日,欧美国家的政治家还利用老子学说治理国家、日韩等国企业家也用老子智慧经营企业。

  也许,正是为此,王德印也对老子的《道德经》爱不释手。不但他的办公室和家中都放有《道德经》,而且还会随身携带——无论是出差,还是会议。只要他稍有空闲,就会孜孜不倦地“拜读”,就是用“韦编三绝”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道德经》一书相较于其它古籍,更加深奥。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懂《道德经》,理解《道德经》,运用《道德经》,也让更多的人能够宣传“老子文化”,弘扬“老子文化”,发展“老子文化”,王德印坚持在工作之余,利用各种场合,无偿宣讲《道德经》,义务分享“老子文化”。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王德印已在各种集会、各种培训以及各种活动中,讲授“老子文化”课一百余场次,分享课时达三百余个。有一次,他去内蒙古,一讲就是一个月,被当地人誉之为“老子故里神奇的老头”。而且,他的讲解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深受广大“老子文化”爱好者的欢迎。连一个7岁的孩子,听了他的课也说:“王爷爷讲得好。”何艳秋女士在听了王德印的演讲之后,拉着王德印的手说:“王老师,说实话,我过去整天想死。今天听了你的课,我突然明白了。我不死了,而且还要好好活下去。”周口一位姓侯的校长说:“我当了几十年校长,直到今天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出口成章’。您这‘王铁嘴’的称号,千真万确,名不虚传。”

  王德印恪守老子所说的“三宝”,坚持“低调处世,慈善待人,粗茶淡饭,养生保健”。所以,他的现状就如他自己所说:“头脑清醒,声音洪亮,步走如飞,身健体康,精力充沛,心情舒畅,事业时尚,四季繁忙,人老心红,最美夕阳。”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心宽体健步如飞,耳聪目明声赛锺。有钱难买老来寿,与世无争长寿翁。”

  与此同时,王德印还爱好古诗词,近年已创作诗词歌赋近千首。目前,他正在准备将这些诗词付梓出版,以飨读者。

  说及王德印的成就,王德印随即背诵了杨慎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就是王德印。

  他,就是我们走近了的王德印!

华夏人物网-展华夏人物风采,传中华文化神韵!本站以原创内容为主,部分文章,图片由网友提供或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交流与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 Copyright Powered by 人物网 · 人物百科 . 版权所有 桂ICP备17011005号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7626786

在线咨询: QQ交谈 QQ交谈

邮箱: 99773608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